“债券通”的具体投资机制是什么?
当“债券通”的政策目标确立后,具体的投资机制就变成外界关注的焦点。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场外市场和场内市场的差异,是推出“债券通”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央行方面相关负责人称,从其它国家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经验看,境外投资者既可以采取逐家到境内开户模式入市,也可以通过基础设施连通的模式投资于该国债券市场。
其中,前一种模式下,对境外投资者要求较高,需要对该国债券市场相关法规制度和市场环境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后一种模式下,境外投资者可以依靠基础设施互联和多级托管来便捷地“一点接入”全球债券市场,成为了国际主流做法。“债券通”属于后一种模式,其通过两地债券市场基础设施连接,使国际投资者能够在不改变业务习惯、同时有效遵从内地市场法规制度的前提下,便捷地参与内地债券市场。
“债券通”有何风险需要应对?
客观上看,实施“债券通”可能在跨境资金流动、投资者保护与市场透明度、基础设施互联、跨境监管执法等方面面临一定风险与挑战。对此,央行方面表示将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分步实施。现阶段实施“北向通”,未来根据两地金融合作总体安排适时开通“南向通”。特别是,央行始终注重引入以资产配置需求为主的央行类机构和中长期投资者,“债券通”引入的境外投资者与已有可直接入市的投资者范围相同,资金大进大出的风险相对较低。
二是完善相关制度安排。初期拟采用成熟市场普遍采用的做市机构交易模式,可以有效降低境外投资者的交易对手方风险,在市场发生波动时亦可较好地吸收流动性冲击、稳定市场。同时加强基础设施管理,制定稳健合理的系统连接安排,确保业务系统在软硬件架构设计、人员保障、监控管理等方面的可靠性。
三是深化监管与执法合作。央行一直与香港金管局等监管部门保持紧密沟通。下一步拟签署监管合作备忘录,“债券通”实施后两地监管当局将在信息共享、联合执法等方面进一步密切合作。
|